必赢766net手机版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文件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特制订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责任感、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善劳的育人目标。
二、具体要求
(一)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
(二)巩固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自觉做好宿舍卫生保洁,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
(三)强化服务性劳动,自觉参与教室、食堂、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结合“三支一扶”、“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四)重视生产劳动锻炼,积极参加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
三、实施途径
(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劳动教育。结合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和形式多样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及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开展劳动教育,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可采取网络资源课自学和现实实践活动相结合方式完成。
责任部门:教务处、各教学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
(二)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劳动锻炼要求。在《形势与政策》等公共必修课中,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专业类课程要与教学实习、生产实训、科学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相结合开展各类劳动实践,强化劳动品质培养。
责任部门:各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双创中心
(三)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兼顾校内外,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责任部门: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各教学单位
(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服务周等节日,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组织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活动,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
责任部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各教学单位
四、劳动教育关键环节
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从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出发,把握劳动教育任务的特点,抓住关键环节,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
(一)讲解说明。围绕劳动为什么、是什么问题,结合劳动实践活动,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加强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正面引导,强化劳动知识技能的讲解,让学生认清事理,掌握实践操作的基本原理、程序、规则,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和技术。讲解要与启发思考、示范、练习等结合起来。
(二)淬炼操作。围绕如何做的问题,注重示范与练习,让学生会劳动。强化规范意识,注重从最基本的程序学起,严守规则,避免主观随意。强化质量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精准到位。强化专注品质,注重引导学生对操作行为的评估与监控,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有始有终。
(三)项目实践。围绕劳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完成真实、综合任务,经历完整劳动过程。强化劳动价值体验,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需求,选择和确定劳动项目。强化规划设计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对项目实践进行整体构思,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不断优化行动方案。强化身体力行,锤炼意志品质,敢于在困难与挑战中完成行动任务。
(四)反思交流。围绕劳动价值意义的建构,引导学生总结、交流,促进学生形成反思交流习惯。指导学生思考劳动过程和结果与社会进步、个体成长的关联,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劳动的体验和收获,肯定具有积极意义的认识,纠正观念上的偏差。将反思交流与改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长。
(五)榜样激励。围绕劳动的精神追求,树立典型,激发劳动热情。注意遴选、树立多类型榜样,不仅要有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还要有身边劳动表现优异的普通劳动者和同学。指导学生从榜样的具体事迹中领悟他们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明确要求学生在日常劳动实践中努力向榜样看齐。
责任部门: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各教学单位、双创中心
五、劳动教育评价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鼓励支持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一)平时表现评价。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在平时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进行评价,以评促学。要明确学年劳动实践类型、次数、时间等考核要求,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注重从行为表现中分析把握劳动观念形成情况。以自我评价为主,辅以教师、同学、服务对象、用人单位等他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改进。要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情况,收集整理相关制品、作品等,选择代表性的写实记录,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学生学年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二)学期综合评价。各学期或学年结束时,要依据学期目标和内容,统筹劳动理论学习和课外劳动实践,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
六、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分管学生工作的校级领导统筹协调,由相关部门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加强劳动教育研究与指导,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要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导师的作用,利用学生党支部、共青团以及学生社团等各方面的力量,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协同实施机制,通过劳动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各类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劳模工作室”、“ 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式,多渠道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劳动教育,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
责任部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校地合作处、各教学单位
(二)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监测与督查。将学生劳动素养监测纳入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开展关于学生劳动素养状况调查,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的监测。发挥监测结果的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对学生劳动实践组织的有序性,劳动指导的针对性,保障措施的有效性等进行督导,督导结果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
责任部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教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各教学单位
(三)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在教学成果奖励中,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纳入评奖范围,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开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的潜能和动力;积极协调新闻媒体传播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思想,大力宣传劳动教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
责任部门:发展规划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