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理解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深刻内涵,研究实施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是教育管理和评价领域面临的新任务。分析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三维四度五育”融合为逻辑框架,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体系框架的初步思路,以期为开展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三维四度五育;成效评价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同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教育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如何检验和评价人才培养成效等重大问题,阐述了教育今后发展的道路、方向及战略,突出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核心,明确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有关专家在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特别是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评价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学习领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有关文件基础上,本文从立德树人任务内涵、支撑体系、成效评价等视角出发,系统地、立体地思考如何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体系,为建立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一、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系统地把握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是站在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就教育发展蓝图进行的战略性描绘,做出的系统性谋划。一是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二是明确了培养人的战略性布阵,强调育人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明确了培养人的战略支撑体系,要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包括以思政教育为统领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等四个体系,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四是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战略性落实机制,提出了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建立正确评价导向,检验育人内涵、育人体系、育人目标的落实成效。以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系统性谋划部署,是我国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战略布局,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落实机制是影响战略目标实现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正确把握立德树人深刻内涵,形成教育评价正确导向,构建能够促进以上四个方面良性运行的评价体系,是当前教育评价领域的迫切任务和使命担当。
1.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人才培养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就是坚持党的思想政治领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立德树人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习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始终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四个自信”转化为发展社会主义大学的自信,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才能让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按照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前行。
2.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人才培养要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明确了培养人的方向和目标,也体现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具体要求。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时期,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是国家培养新型人才的长远需要,也是顺应人的发展规律,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塑造良好品行的现实需要。因此,学习领会全教会精神,研究分析德智体美劳具体内涵,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教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教育的“九个要”,既包含了人才培养要下的“六个功夫”,也包含了人才培养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青年提出的四点要求也包含了这个精神,都对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提出了要求。一是在信念和品德上,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使其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二是在“智”方面,要教育引导学生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勇于开拓,顽强拼搏,知行合一;要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三是在“体”方面,要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是在“美”方面,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五是在“劳”方面,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等。
3.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要构建高水平培养体系支撑德智体美劳高质量人才培养
分析立德树人基本内涵和要求,是研究立德树人成效评价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三项基础工作要抓好,即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教会报告进一步深化了有关要求,提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这些关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思想描绘了新的教育体系战略蓝图和布局:一是要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进行学科、教学、教材、管理四大体系的统筹规划和总体设计。二是要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这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三是要加强教育体系建设,遵循教育发展本源规律,厘清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五大基本功能的关系,明确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定位。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和目标;学科体系促进科学研究,它是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培养的科研支撑;教学和教材体系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基石,其中教师是实现教学目标最关键的条件;而管理体系是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起着监督和保障作用。四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任务,筑牢更高水平、更加科学的制度基础。在完善培养体系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治理体系,铸就大学学科持续发展的灵魂。
4.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人才培养要努力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兴国必先强师。构建高水平培养体系支撑德智体美劳高质量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是基础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突出了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教师是人才资源,同时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职责使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教育教学主体任务的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学术创新的核心力量,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造就。因此,在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中,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关键。我们需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更加重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总体要求上,要落实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要求,以及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要求,打造一支拥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滋养灵性的以德施教的教师队伍。在外部机制上,要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环境,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实践路径上,要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师德师风,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在教师的评价上,要突出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克服教师评价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合理把握定量指标和定性事实评价的平衡,引导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的思考
(一)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的战略转型与成效评价
1.高等教育评价的战略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以“五唯”为特征的,采用少量学术指标进行教育排名和评价的方式,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导向,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树立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需要理念和行动的战略转型,特别是对高等教育水平类评价的战略转型迫在眉睫。一是评价导向转变。评价导向应向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方向转,聚焦人才培养成效。二是评价内涵转变。评价内涵应向更加关注教育规律、教育成果和服务贡献方向转,应尊重地区特色,解决中国问题,不局限于少量国际易用指标。三是评价方式转变。应从以定量为主的评价方式向定性定量科学结合的方向转,合理应用同行评议方式和计量评价方法,融合主、客观优势,采用“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四是评价理念转变,对基于少量定量指标的大学学科排行的认识要向理性方向转,应全面分析其评价体系,是否存在“四唯”?是否体现立德树人成效?是否体现思政教育情况?应理性研判其评估结果,“不迷信”,不盲用。研究以上转型,共同探讨建立中国特色、影响世界的评价体系,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提升,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发出中国声音都具有重要意义。
2.成效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当今,教育评价存在多种方法,各种方法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合格性评价主要检验办学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质量;教育认证主要诊断办学过程质量保障的可持续能力;水平评价主要关注办学取得的成果情况和质量的高低;成效评价与水平评价接近,包含了检验办学贡献度和目标达成度等功能,有关专家认为水平评价可作为成效评价的方式之一;绩效评价是考察办学资源投入形成的产出、效益的情况,建设成效是绩效评价的基础。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来监测、跟踪办学情况、建设效益和发展状态,检验任务完成情况,研究办学内在规律。
由此可见,成效评价是检验目标性明确的大学学科建设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鼓励第三方独立开展建设过程及建设成效的监测评价”,这些都体现了教育成效评价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思考
研究成效评价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扭转教育评价不科学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迫切任务。明确立德树人内涵是研究和分析成效评价的前提,人才培养成效是大学学科立德树人的成果、效果,以及治理体系促进持续发展的能力。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是对成效价值的研判。由于成效评价具有较强的对成效价值的认定和导向作用,因此成效评价也是大学学科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教育根本任务新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主要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成效重要组成部分应包含“培养的人”的产出成效和形成持续培养质量保证的支撑体系成效。其中,产出成效的重点为人才的德智体美劳培养成效,支撑体系成效主要为支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建设效果等成效,两个方面构成了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体系框架。我国重点学科建设评价、学科评估、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积累了许多创新性成效评价经验,如建立了人才培养“三维度”质量评价、师资结构质量评价、不唯论文学术评价、学科社会服务贡献评价、强化职业发展质量和特色研判等评价模式;创新了处理规模和质量关系的代表性评价、认定跨学科成果的“归属度”方法、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等评价方法,这些都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效评价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借鉴。下面分三部分,从培养人的产出成效和支撑体系效果两个方面,就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体系框架和内涵进行初步探索。
1.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探索“三维四度五育”融合考察人才培养成效
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引导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着力培养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等方面取得成效。
前面提到成效评价是反映立德树人效果的重要方式,然而用什么视角来分析正确政治方向指引下的立德树人成效,是教育评价面临的新挑战。作为笔者系统学习全教会等有关文件精神的体会,这里提出按“三维四度五育”融合的逻辑框架,进行成效分析。“三维”是指人才培养的“教学培养过程、在学期间和毕业后职业发展”三个过程或阶段,强调成效评价的全过程。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首次将“毕业生发展质量”纳入评价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三个维度来考察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强调了人才培养成效要从人才培养过程和发展的全程进行考察。“四度”是指人才的“成长度、贡献度、支撑度和发展度”,体现成效评价的导向。“四度”强调了人才培养成效要从多个视角考察,“贡献度”和“发展度”是教育成效评价的基本视角,而“成长度”和“支撑度”是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的突出特征。其中,“成长度”是指人才成才的成长幅度,特别是指通过培养,受教育者在学期间的获得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成长变化的情况,可通过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期间的获得感等来评价成长幅度。成长状态和成长幅度综合研判,才能全面真实评价大学学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受教育者的获得感及成长幅度是人才培养评价的新课题,需要深入研究。“贡献度”是指人才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贡献的程度,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类共同发展问题的情况。“支撑度”是指人才培养体系具备的资源质量和支撑人才成长的效果。“发展度”是指培养的人才毕业后职业发展能力和状况,以及支撑体系确保高质量培养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五育”是指“德智体美劳”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体现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的具体内涵。“五育”是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对“育人育才”的具体要求。“三维四度”提出了应在人才培养三个过程中,从四个度来有效检验培养成效,而“五育”则是明确了四个度应检验的具体内容,这便是“三维四度五育”的融合关系。下面以第一部分分析的“五育”基本要求为依据,探索“五育”成效评价的具体内涵。
2.聚焦德智体美劳培养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聚焦“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关注学生“五育”的全面发展,聚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战略目标。人才培养从“三维四度”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成效,对“五育”内涵的考量,要聚焦全教会精神的“九个要”“六个下功夫”的实施成效。以下是“五育”在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中的一些思考。
一是在德育评价方面,应加强对培养人才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品德等方面总体状况和成长变化情况的考察,增强“育人”效果评价。可通过党建、品德、思政教育的客观主观表现和成果信息,在校生和雇主问卷调查,以及全面的德育案例等,来考察培养人才的远大理想、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情况,如培养的人才服务“三区、三州”等地区脱贫攻坚的贡献情况。在培养过程、在学期间,德育评价可考察人才的现状和成长情况;在毕业后,仍然需要考察德育的状况,可通过雇主问卷调查等方式,检验毕业生在德育方面的社会贡献度。
二是在智育评价方面,应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诚信担当的成长情况和取得成果的考察,考查学生成长和发展质量,检验“育才”效果。关注求知问学氛围以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检验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考查学生顽强拼搏、知行合一、务实诚信、勇于奋斗的担当精神的情况;通过问卷等方式,考查学生获得感、在学成长情况;分析就业总体情况和职业发展典型案例,考查学生投身社会志愿服务、支远支边、保家卫国、扶贫攻坚等方面做出的智力贡献,统筹考察人才培养的贡献度和发展度。
三是在体育评价方面,关注健康教育意识、体质增强、人格健全、意志坚毅的现状和成长变化情况。可通过培养过程检测和具体实例呈现体育成效。体育成效可以在在学期间和毕业后体现。有些学科领域体育成效还可呈现为贡献度。
四是在美育评价方面,关注美育素养、文化素质获得情况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情况,关注美育教育的成长度和满意度。可通过培养过程监测和具体实例呈现美育成效。比较而言,美育成效重点在于在学期间的成长度。
五是在劳动教育评价方面,考察人才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以及参与社会劳动实践、创造性劳动等成果。可通过在校生、毕业生、雇主问卷调查等方式,以及通过培养过程监测和具体实例呈现劳动教育成效。
以上分别分析“五育”成效的具体内涵,是从五个方面来呈现人才培养成效,但并不意味“五育”的各个方面成效是孤立无关的:一方面,人的五育的成长具有内在相互影响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五个方面也存在多组合关系,“树人”是核心,“立德”是根本;智体美劳是体现人才培养“树人”的基本素养,德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几个方面不是孤立的,立德决定和贯穿各个方面。
从“三维四度五育”融合探讨人才培养成效及其评价,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意义。“三维”强调了成效应考察人才培养全过程,更强调毕业生职业发展及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情况,改进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成效主要关注培养过程的思路,更加符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方针;“四度”体现了成效评价的导向,如“成长度”和“支撑度”呈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贡献度”和“发展度”检验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点和程度;“五育”则是检验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内涵。“三维四度五育”融合的理念,拟勾画一个立体的、逻辑关系合理的成效评价逻辑框架,为践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在落实机制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3.综合考察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作用,检验立德树人持续提升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于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当中,深入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这些系统的举措是建立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的战略性谋划。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成效筑牢更高水平、更加科学的制度基础。因此,检验培养体系支撑立德树人的效果,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检验则是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的重要课题。
一是在总体要求上,应强化对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等支撑条件投入和效果的考察,特别是办学的政治方向、思政教育的制度建设及其效果和收获。二是在多元体系上,应考察体系协同机制转化为育人育才的有效性。全面考察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特别是思政课程与教学体系等内涵和结构是否坚持立德树人要求,以及转化成人才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等的作用与效果等情况;考察培养方案是否关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基础设置、学生服务情况,实现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效果。三是在教师教学上,应关注师德师风传承和师能传递成效。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和对思政教师的“六个要求”为根本遵循,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关注师德师风正反案例,综合考量师德师风建设成效;借鉴学科评估等师资结构质量评价经验,探索“破四唯,立多维”方法,重视教师教学品德影响和教学技法等师德师能的综合考察;突出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和传承效果、师能的传递效果;把学生成长度和对教师满意度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四是在支撑条件上,应强调硬条件支持成效。应科学研判平台、基地条件、学术发表、科研项目等融合支撑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效果;应重视对学生参与针对性科研、从科研活动中获得能力提升、创新素养提升和受益程度等方面的考察;更加突出高水平科研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支撑作用。
三、多元融合评价,发挥评价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上文对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进行了初步探讨,给出了成效评价体系框架性内涵,针对不同组织主体、不同对象和不同阶段,可以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方法来实施成效评价。以下是成效评价组织的“三结合”建议。
一是内部和外部评价结合。高校根据需要自主组织的成效评价属于内部评价,除此之外属于外部评价。内部评价具有明显的特征和优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办学单位自主开展的检验和评价,是检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的有效举措。内部评价能够较真实地检验和诊断立德树人支持体系的建设情况和效果,并针对诊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外部评价与评价主体和评价需求有关,外部成效评价更关注以上评价内容的成果性、成长度、贡献度和发展度的评价;外部的教育认证虽然不是直接和主要关注成效,但教育认证可对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保障质量的趋势和能力进行现场诊断、研判,提出改进举措。
二是个体和群体评价结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成效可分为个体和群体成效。个体是群体的基础,群体是个体的集聚和成效的总体表征。因此在检验成效时,要注意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成效考量结合,更加关注总体情况。
三是客观和主观评价结合。主观和客观评价结合是各类评价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如何把握主、客观评价的关系,如何合理应用主客观方式,是教育评价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当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领下,坚持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等新要求,主观评价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如何科学应用同行评议等主观评价方法,提高主观评价的诚信度、可靠性,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建议一是可采用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方式,克服单纯的主观、客观评价的不足;二是可采用典型案例式的专家研判方法,呈现大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际贡献,呈现办学特色;三是组织同行评议时,应遵循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等评价规则,加强专家培训,提高同行评议的正确导向性、科学性和可信度。
本文分析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对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支撑体系进行了结构性分析,认为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从“三维四度五育”逻辑框架,探讨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分析了“三维”全过程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的重要性、“四度”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的导向性、“五育”成效评价的具体要素,分析了“五育”的内在关系,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三者在成效评价中逻辑关系。鉴于本文提出的“三维四度五育”融合的成效评价方法具有一般性意义,并非针对某一个评估项目,因此最后就如何应用“三维四度五育”成效评价设计框架,组织实施成效评价,促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给出了“三结合”的实施建议。本文是在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进行的初步思考,以期对立德树人的成效评价做出努力,供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者参考。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年第4期
作者简介:林梦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北京100083;陈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毛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处项目主管,北京100083;任超,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处副处长,北京100083;梁梓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处项目助理,北京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