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纪念馆展橱内,一件银灰色旗袍十分醒目:丝质面料素雅纯净,黑色锁边针脚细密,裙摆褶痕清晰可见。参观者都忍不住驻足沉思,想象着它主人生前的英姿。
这是王海纹最喜欢的衣服。王海纹,原名俞中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女战士班副班长。
战壕里歌咏民族,火线上鼓舞斗志,文艺战士是抗日救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41年2月8日,刘少奇、陈毅创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来自全国各地有志抗日的文艺工作者汇集在此,共奏救国的青春弦歌。彼时,王海纹正在上海启秀女中读书,在姐姐的指引下,她怀着一腔报国热血,经南通、海安、东台一路到达盐城,投身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成为一名新四军文艺战士。
帮百姓夏收、创作反“扫荡”文艺作品、编战地戏剧、走街串户鼓励百姓参加新四军……1941年6月初,成立不到半年的华中鲁艺彰显出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队伍的蓬勃力量。年轻的王海纹也成为一朵小有名气的文艺之花。她饰演的《重庆二十四小时》中的孔二小姐,引来台下观众一片叫好。著名戏剧家刘保罗、许幸之认为她是最有前途的演员,陈毅军长多次称赞她的舞台表演。
王海纹不断用优秀作品表达对革命的诚挚追求。直到1941年7月23日晚,手无寸铁的30余位鲁艺战士,在北秦庄(今江苏建湖县庆丰镇境内)受到侵华日寇袭击。
那是一场英勇而惨烈的战斗。31岁的教导主任丘东平在枪林弹雨中组织突围,以身殉国;30岁的共产党员、戏剧系主任许晴在指挥调度中被日寇击中;学生党员袁万华挥臂高呼为师生指引方向时引来枪弹,献出了19岁生命。8名女学生和一名女记者为免遭日寇玷污,面对淫笑着逼近的日军,毅然投河。17岁的王海纹便是其中之一。
他们的悲壮事迹在盐阜大地传开。陈毅带着无限悲痛为他们撰文,严厉谴责日寇暴行:“如丘东平、许晴同志等,或为文人学士,或为青年翘楚,或擅长文艺,其抗战著作,驰誉海外,或努力‘民运’,其宣传动员,风靡四方。年事青青,前途讵可限量;而一朝殉国殒身,人才之损失,何能弥补。言念及此,伤痛曷极!”
很多年后,王海纹的家人才知道她去世的消息。1986年,俞启英将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王海纹穿过的旗袍捐赠给新四军纪念馆。王海纹妹妹俞芷青说:“希望把二姐的事迹记录下来,让后辈知晓铭记,传承革命先烈们的红色基因,从他们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
时间可以消逝,但历史不会风化。华中鲁艺师生用文章唤民众,以弦歌救亡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铁军”。(声源来自必赢766net手机版广播站胡修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