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7月至1924年底,李大钊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在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多所学校任客座教授,面向青年学生开设了《史学思想史》《史学要论》《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现代政治讲座》《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学》等“思想政治理论类”多门课程,可谓“思政课先师”。
课堂上的李大钊,是一位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教书育人的“好老师”。他的热情宣传,对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犹如“空谷足音”,青年们亲切地把他称为“良师益友”。 李大钊可以说是我国大学里最早系统性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社会主义思想课的教授。现在仍保存下来的当年北大政治系学生贺廷珊在“唯物史观研究”一课考试中的答卷,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史学上的运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学生听取该门课程的认真程度和李大钊授课的良好效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李大钊的教学工作,使北京大学这所聚集了全国各地优秀青年学子的地方,成为马克思主义最早发生影响和向全国各地广泛传播的发源地之一。毛泽东后来这样说过:“没有共产党以前,就有马克思主义了,那时李大钊同志就宣传共产主义唯物史观,有书为证。”
作为教授,李大钊倾心知识传授,注重思想引导,崇尚“人格教育”,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几近完美地展现了教师的师德与风范。李大钊认为,“教育只是偏重知识,而忽于使用知识之人格,知识也不过是作恶的材料”。为此,李大钊对教与学双方都提出他的教育主张,倡导教师“至少于每小时授课之余,当授以三五分钟的人格教育,使人们相互之间,都能以赤裸裸的真面目相见,而知识教育的效用也因此增进”;号召学生“青年呵!你们临开始活动以前,应该定定方向……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到达的日子。”李大钊十分注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常教导学生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而奋斗,要不图虚名,踏实工作。
课堂外的李大钊,是一位不辞辛苦、不计回报、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学业进步、思想升华的“好导师”。李大钊经常谆谆告诫学生,融入社会、服务工农,这是一个青年学生真正成才的必由之路,所以,一定要到劳动群众中去锤炼自己。五四运动以后,李大钊曾亲自到唐山进行过社会调查。在总结经验后,指导北京大学的一些进步学生到开滦矿区等地进行社会调查。这些学生在工人中深入调研后,写出了《唐山劳动状况》的调查报告,发表在当时最著名的刊物《新青年》上。这项调查报告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与黑暗,提出了改良工人待遇和组织强有力的工人团体等问题。李大钊亲自策划和指导下的学生社会实践,直接推动了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结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用今天的教育用语,李大钊也是一个乐于、勤于和善于运用“第二课堂”的教育者。“自学浑不倦,诲人何其勤”(陈毅《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是李大钊作为教师的鲜明写照。有一次,学生组织题为“社会主义是否适宜于中国”的专题辩论会,李大钊被邀请作辩论会的“评判员”。这次辩论会共进行了两天之久,李大钊以极大的兴致全程参加,北京各大专学校的许多学生和教职员也赶来参加了,会场座无虚席,连教室门口都挤满了人。双方争辩异常激烈。最后,李大钊应学生要求作了总结性发言。他讲话时,声音不大,但在言词里却闪现着坚毅和信心,道理说得透彻明白,深深地吸引着听众,使人心悦诚服。会后,一个在辩论中对社会主义持反对态度的北大学生说:“李先生以唯物史观的观点论社会主义之必然到来,是一针见血之论,使我们再也没话可说了。”
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作为教授的李大钊,也堪称我辈当代教师的楷模。(声源来自必赢766net手机版广播站魏晶莹)